查看原文
其他

聚力强社|依法立社 变“法”强社——江苏省海安县华辉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探索(图)

2017-08-23 刘华彬 中国农民合作社

点击蓝字▲免费订阅


 

编者按

        为着力提升合作社带头人能力素养,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与创新发展,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启动了2017年度“聚力强社”合作社领军带头人培育计划,遴选了28家农民合作社作为培育对象。这28家合作社各具发展特色与服务特点,不少合作社在业界已小有名气。本刊从本期起,对这些合作社的典型人物和发展故事进行深入聚焦和宣传报道,以飨读者。


“聚力强社”合作社系列报道十五


苏省海安县华辉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,由海安人徐祥军领办。徐祥军之前是一名蔬菜经纪人,最多时有20多台车,年运销蔬菜5万吨。2008年,海安县及李堡镇官员到上海江桥蔬菜批发市场考察,主动找到徐祥军,邀请他回乡发展蔬菜产业。由此,徐祥军抱着一腔热情,回到海安成立合作社,带动农户种菜。8年来,合作社始终坚持依法办社,不断创新完善运营机制,一步步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。2011年,合作社被农业部等11部门列入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。


风险共担,成员承受不了了

回海安前,徐祥军一直很关心“三农”政策,2007年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实施后,政府对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很大,这让他认定合作社前景光明。回海安后,在当地政府协助下,他带动李堡镇107户农户以土地入社,一共600亩地,按1200元/亩折算股份,每户再缴纳一定现金,大多为500元/户—1000元/户;徐祥军则以现金、机械出资,出资总额625万元。


当时,大家对合作社了解不多,凡事都按照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的字面规定来办,实行风险共担的机制。合作社出资840万元,建了386个大棚,钱不够就以徐祥军个人名义去贷款。加上各种大中型机械、冷库、场地、厂房等,总计投入2200多万元。建好大棚后,各家的地还是由各家管理,收获的蔬菜交由合作社销售,然后按交易额返60%、股金分红40%的规定分配盈余。

合作社运作起来后,问题陆续出现了。大家以前都没种过菜,不懂种菜技术;基础设施不完善,排水排灌设施不全;建的大棚都是单层棚,抗冻能力差;种了辣椒、西瓜、茄子、西红柿,但不会安排茬口。转折点是当年冬季的一个晚上,气温突然降到零下7度,把果子全部冻掉了,合作社损失惨重。


成员们一看连本都保不住,于是害怕了,纷纷提出退地退股。徐祥军以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规定“退社成员的成员资格自财务年度终了时终止”为由,希望能稳住成员,但部分成员不依不饶,逼得合作社必须另寻对策。


风险合作社承担,“人”开始出问题

徐祥军召开理事会,决定改由合作社来承担风险,具体办法就是实行“双固定”:一是固定分红,保证成员17%的股金分红;二是固定工资,成员同时也是合作社职工,领取固定工资(80元/天)。新的机制从2010年开始实施。


“现在看来,这是一条错误的路,又回到了以前人民公社的时代。”徐祥军说,实施新机制后,出现了“人”的问题:一些成员不认真干活,认为反正干一天就得给工资,又有固定的分红,就像端上了“铁饭碗”;地多人多,无法监管,并且在当地政府引导下,2011年合作社在李堡镇又流转了500亩地,总规模达到1100亩。


为解决“人”的问题,理事会仔细审视章程,又认真研究了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,决定用制度来管人。从2011年开始,在保留“双固定”的情况下,合作社实施新的制度:一是“五统一”,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、统一生产、统一管理、统一销售、统一结算;二是多劳多得,通过抓阄,每户分配6个棚,合作社聘请技术人员统一指导,产品交给合作社销售,刨除成本后的盈余,60%按交易额返还成员。成员的积极性开始激发出来,部分成员管不过来或者种得不好,合作社要求他们减少大棚数量,但他们表示自己种的蔬菜就跟自己的小孩似的,哪怕起早贪黑也要管好。2011年,合作社的效益不错。


基础设施解决难,合作社只好“搬迁”

2012年,合作社又出现了新情况:一是合作社创建国家级农业园,其中一个标准就是达到1500亩以上规模,于是从城东镇流转了400亩土地。二是从2012年开始,随着经济高速发展,各地出现用工难、工资涨,与打工相比,成员们的收入就少了,人心开始动摇。三是合作社的基础设施等亟待完善,这离不开地方的大力支持,但对此合作社与李堡镇相关各方意见不一。


面对新的问题,合作社理事会首先决定,将成员工资上涨30%,达到了大家的期望值。同时,与李堡镇相关方面协商,希望加大支持力度,但与合作社的期望差距较大。经再三考虑,徐祥军决定将合作社“搬迁”,逐步转移到城东镇。2014年,第二批流转的500亩土地到期,合作社不再续租。2015年,合作社在城东镇再流转200亩土地,106户流转土地的农户成为合作社成员,另外再吸纳了1家企业成员。2016年,合作社召开成员大会,决定李堡镇的107户农户成员全部退社,完全撤出了李堡镇。


对于合作社的这次“搬迁”,徐祥军认为,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合作社的为农性,各方的支持对合作社发展非常重要,尤其是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。当然,合作社是独立法人,要自负盈亏,坚持自我发展,不能被外界所主导。“你给我提供最好的服务,我给你展示最好的风采。”徐祥军总结到。


风险分担,双重经营激发活力

2016年,合作社的基地和成员都是全新的,在运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变,形成了“双重经营,风险分担”机制。一是不再实行土地入股,600亩土地都是流转的,共涉及106户农户,都成为了合作社成员。二是农户成员集土地流转户、股东、职工三种身份于一体。108个成员,都有现金入股,其中管理层成员出资较多,一般成员出资在1000元左右。106户农户成员,每户必须安排一个劳动力在合作社务工。三是严格执行交易量返还制度。每个成员在“五统一”下管理6亩左右大棚,产品卖给合作社,销售价格随行就市,刨去成本后的利润,成员得六成,合作社分四成。合作社的四成利润,提取一部分做年终奖金,奖励表现好的成员,剩下的按股分红。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,刨去物流、人工等成本以后,剩下的利润也是四六分成,六成按交易量返还成员,剩下的四成提取公积金后按股分红。四是设立保底收益,也叫基本工资,标准为50元/天。当成员发生亏损,导致实际收益低于保底收益时,合作社按保底收益给予补足,以维持成员基本生活。2016年,由于遭遇自然灾害,成员们的大棚出现亏损,合作社兑现了保底收益,再加上土地租金和股金分红,成员们都很满意。


新的运营机制,激发了成员的劳动积极性。2017年上半年,合作社生产各类蔬菜5000多吨,销售额达500多万元,成员户均收入4万元左右。


“这些年来,合作社的基本制度,包括分配制度,都是按章程、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》的要求规范运作。具体的运营,则走了不少弯路,好在目前已驶入良性轨道。合作社提供基础设施、生产资料和服务,兜底亏损风险,成员负责生产,多劳多得,在这个平台上共同受益,大家都很满意。”徐祥军说,下一步,合作社的重点是优化经营,具体就是狠抓质量、培育品牌、打造生态农产品,让消费者认可合作社的品牌。




相关阅读:

头条︱“聚力强社”——合作社领军带头人培育计划正式开班(图)

聚力强社︱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5期-6期汇总(图)

聚力强社|荒地种花椒一亩收入能达万元(图)

聚力强社︱张殿锡:让盐碱地变成“米粮仓”(图)

聚力强社︱嵩明蔬菜滞销 合作社也很受伤(图)

聚力强社︱乾程合作社:借机械化提高种植效益(图)

聚力强社︱90后姑娘打造新型农业品牌(图)

聚力强社︱成员利益大于一切 ——记新农人冯敏的舍与得

聚力强社︱圣野浆果合作社:以品牌为核心发展水果产业(图)

聚力强社︱兴旺小杂粮合作社:借规范化推动产业发展

聚力强社︱为技术而生 因推广而兴

聚力强社︱胡银昌:生态立社圆田园之梦(图)

聚力强社︱“万果清”无核瓯柑的品牌成长之路(图)

聚力强社︱打造梦想中的田园综合体

聚力强社︱战立新:做质量最好的蜂蜜(图)

视频︱记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一期(附留言板)

视频︱ 纪念201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一期拓展训练(图)

视频︱记2017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研修班第二期(附留言板)

来源: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期刊2017年第8



点击【蓝色标题】查看征订指南

合作社人必读︱2017年度《中国农民合作社》在线订阅功能已开通(附指南)



农业部主管 农干院主办


官方QQ群434100844 或“阅读原文”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